社交媒体和APP评论区被差评“刷屏”,用户集中吐槽商品图片过度美化、配料表被隐藏、交互界面繁琐,甚至涌现出“要求退卡”、“高管辞职”等激烈声音。
这场风波的背后,远非一次简单的用户体验设计失误,而是一次对会员制信任根基的动摇。

信任崩塌:从“闭眼买”到“退卡”
山姆APP的更新于8月底开始上线测试,却在10月底至11月初引发大量用户投诉。
视觉真实性的丧失成为引爆点。用户发现,水果、肉类等商品图经过AI处理或高饱和度精修,缺乏过去“所见即所得”的真实感。
更令人困惑的是,一些原本展示生鲜肉类的商品图中,竟直接使用了烹饪后的熟食成品图。一位用户抱怨:“牛肉图片最夸张,明明卖的生牛肉,照片都是一盆盆摆盘精致的炒牛肉。愣了几秒,没反应过来。”
交互设计的繁琐化雪上加霜。原先下拉就能看到的商品详情被折叠隐藏,用户必须多操作好几步才能了解商品信息。山姆还新增了“全球意图中心”,强迫用户在购物前必须先选择配送方式,大大增加了决策成本。
信息透明度的倒退同样令人担忧。关键的供应商信息被打码处理,同一商品下的图文描述也各说各话:详情页里写着“国产”,但商品标签上却明确印着“进口”字样。

危机根源:当流量思维入侵会员制
表面看,这只是一次失败的产品改版,实则反映了山姆在战略层面的深层矛盾。
会员制的本质是信任经济。山姆会员卡分为260元/年的普通会员和680元/年的卓越会员两档,实行专人专卡制度。前山姆总裁文安德曾表示,会员费用于筛选高消费人群并强化客户聚焦。
品牌专家庞瑞指出:“本质上,山姆会员费是用户为‘认可度’与‘确定性’支付的溢价,其基石在于对品牌严选高品质商品的信任。”
互联网流量思维的入侵造成了根本性的冲突。山姆新管理层试图复制电商平台的“流量玩法”——用高饱和图提升点击率、复杂交互延长用户停留时间、隐藏信息减少用户对比。
然而,会员制商超与电商平台有着本质不同的逻辑:前者靠“信任”收会员费,后者靠“流量”赚佣金。

深层病因:战略转型中的身份危机
此次APP更新失败,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山姆正经历的战略转型与身份危机。
管理层的更迭传递了变革信号。10月27日,沃尔玛中国宣布,前阿里副总裁刘鹏加入沃尔玛中国并出任山姆会员店业态总裁。
尽管APP更新始于8月底,早于刘鹏正式入职时间,但他的到来被视为山姆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运营的标志。
扩张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。山姆已在30多个城市开设近60家门店,预计今年年底前还将迎来约五家新店开业。

但与此同时,其会员增速已从40%降至16%。快速扩张对供应链带来压力,经营效率降低,形成双重挑战。
品控下滑的前科放大了信任危机。今年7月,山姆就曾因上架好丽友派、卫龙等大众品牌,并下架蛋黄酥、太阳饼等高回购率商品,引发会员对“商品降级”的质疑。
不久后,还有消费者反馈小米、大豆、抽纸等多款产品存在“降级不降价”现象。

补救之道:回归会员制初心
面对危机,山姆采取了初步回应。11月3日,山姆会员商店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声明,表示“将持续改进,以更好地展现商品的真实形态并提升体验”。
山姆还在声明中强调:“我们始终珍视会员的声音,欢迎大家在‘山姆APP-我的-用户调研-商品详情页调研’持续给予反馈。”
到11月4日,部分品类商品的头图确实已更换为实拍图片。然而,这些渐进式修复难以立即平息会员的愤怒。

会员制零售的数字化应遵循不同的逻辑。山姆的教训为所有会员制产品敲响警钟:数字化转型不能丢了“会员第一”的初心。
核心价值不能“让渡”:会员付的是“确定性”,无论是商品图片还是信息透明度,都要围绕“所见即所得”设计。
效率要服务于“体验”:数字化的目的是让会员更省心,不是为了“数据好看”。
扩张要匹配“组织能力”:门店、云仓可以快速复制,但用户体验标准、员工管理体系需要同步搭建。
山姆的困境折射出中国零售业的共同挑战。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,沃尔玛中国总裁朱晓静曾将山姆的成功归结为三大关键因素:优质的商品、全渠道便利以及与会员建立的深厚信任关系。

而今,这份信任正经受考验。
山姆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:一边是快速扩张对供应链的压力,一边是经营效率降低的权衡。这就像走钢丝,平衡把握不好,更大风波还在后面。
当“退卡”成为会员的终极抗议,山姆必须重新回答那个根本问题:会员支付的260元或680元年费,究竟购买了什么独特价值?

